本实验室于2024年8月获批建设,依托单位为西北大学,行政主管部门为西安市科技局。实验室面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方向,旨在通过深入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关键监测技术研发、黄河流域水环境模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修复等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黄河流域的水生态问题诊断与恢复提升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决策支持和解决方案,探索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研究方向
① 黄河流域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构建
通过开展空间信息采集、水文监测、智能水质分析检测、高精度气象监测、地表生态要素定量遥感反演、土壤场地污染预警等多技术系统研究和应用,构建黄河流域“水-土-气”天地空一体化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平台。
② 黄河流域模拟器水系统模型模拟
以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为基础,研发黄河流域模拟器水系统模型,围绕黄河流域土壤-植被-水文相互作用与水土过程、渭河流域水动力-水质耦合、秦岭水源涵养演变机制及其调控、渭河典型断面水生态模型等高维模拟体系,形成了以水循环为纽带联系的水文物理、生物地球化学以及人类活动的多尺度多要素多过程的综合集成模拟。
③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恢复机制
面向黄河流域(渭河)水生态健康保护重大需求,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观测与健康评估、水生态系统健康风险识别及污染溯源、水生态修复与新污染物管控、水生态健康综合管理技术与政策研究,探索面向黄河流域(渭河)水生态健康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为黄河流域(渭河)水生态问题诊断与恢复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2)科研人员
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8人,包括14名教授、12名副教授、9名讲师、1名高级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17名;专职人员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和副高级职称人数各占专职人员总数的36.84%和34.21%,中级职称人数占专职人员总数的28.94%,职称结构合理;35岁及以下研究人员10人,占26.31%,36岁至45岁19人,占50.0%,46岁至55岁9人,占23.68%,博士化率达94.73%,18人有出国留学经历,占47.37%,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客座研究人员10名。客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的加拿大国家水文中心、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北美平原农业研究实验室、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委组织水土中心、国内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
(3)仪器设备
实验室现有用房面积1695平方米,其中科研用面积1367平方米,可以满足实验室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的需要,实验室目前拥有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电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液态气态水同位、X-射线衍射仪、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气象通量观测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等在内的总价值约实验室目前已经拥有总价值约1500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科研配套设备完善。